天气预知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天气资讯

文章内容

预测四川9级地震_预测四川9级地震视频

zmhk 2024-06-04
预测四川9级地震_预测四川9级地震视频       大家好,今天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关于预测四川9级地震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
预测四川9级地震_预测四川9级地震视频

       大家好,今天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关于预测四川9级地震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氡气测量用于地震预报

2.四川汶川余震最大是几级?

3.9级地震是什么概念?

4.我国成功预报地震的实例有哪些?

5.为什么地震来临之前没有人能预测出来?

预测四川9级地震_预测四川9级地震视频

氡气测量用于地震预报

       2008年四川汶川的“5·12”特大地震再次用血的教训告诫人们,防灾抗灾不容忽视。

       地震活动是瞬间过程,地壳运动导致能量不断积聚,最终必然导致地震的发生。2008年是全球的地震高发年。

       地震的实质是地下能量的积累和重新分配的结果,只有那些迁移能力最强,对振动最敏感的物质才能反映这种变化。经研究Rn、Hg、CO2、H2、He、CH4等地球气体,对地球应力场变化敏感。

       (一)地下水氡浓度异常与震源的相关性

       利用氡的析出进行地震预测的研究工作始于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盆地地热水中氡浓度的连续测量。苏联从1956年开始在塔什干地区进行连续观测氡浓度的变化,1959年氡浓度明显上升,直到1966年发生5.3级地震,氡上升为初始浓度的三倍。地震过后,氡浓度急剧下降(图7-2)。此研究引起科学界的重视,引发世界各地的观测研究。

       图7-2 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地热水中氡浓度的变化与地震的关系

       (据Чломов,1968)

       1.氡浓度变化与地震的关系

       断层带内土壤和水中氡最容易受压力和振动作用而析出。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在沿断裂带分布的观测井记录到氡的析出(图7-3);直到离震中500km都有氡异常,异常高出10%~100%不等,氡异常与震中远近无关。异常都出现在地震前几天和数周内。不在构造带上的观测点未见异常。在唐山地震之后,1979年发生的7.4级渤海地震之前也有氡异常出现。

       在1974~1976年间,西南地区发生三次地震:云南永善-大关、云南龙陵和四川松潘-平武,都观测到氡异常。在松潘-平武7.2级地震前两周,在400km远处已测到了氡的突变尖峰异常。

       图7-3 唐山地震水中氡异常出现的先后与构造的关系

       (据郑治真等,1979)

       美国1979年加利福尼亚发生4.8级地震,1983年发生3.0~3.5级四次地震,在地震前当地地热泉中氡和氦都出现了异常。另一次6.3级Sandpoint地震前,用α径迹法测量发现的异常比背景值高40%。

       意大利对自流井和泉水进行周期性采样测氡,1950年6~10月氡异常明显上升,11月23日发生6.6级Irpinia地震。1982年起对土壤氡浓度变化连续三年进行观测,在50km和10km远处分别发生5.8级和6.2级地震,均在前一个月记录到氡的异常。

       日本1997年在Izu-Oshima-Kinkai发生7.0级地震,前五天观测到地下水中氡浓度突然下降,然后又显著上升。1984年,本州地区发生6.8级地震,在1~2年前有三个观测小组在据震中25~100km内的三条活动断层上观察到土壤氡浓度异常升高。

       墨西哥1985年9月19日,在36h内发生8.1级和7.5级二次地震。在两个月之前,在其东北260km的地热田水中氡异常升高。

       厄瓜多尔共35个氡观测站,1987年3月6日,在Re Ventador火山附近发生6.1级和6.9级地震。前14天虽然连续降雨,但氡异常显著变化。

       我国的海城地震和意大利都有过氡对地震没有反应的记录。因此,意大利的学者提出要精心选择测点位置,不是任意选择一点就能观测到氡异常。

       上述地震前出现的氡异常变化形态和提前时间各不相同,这就为通过氡异常预报地震的准确时间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图7-4 地震前的四种氡气异常类型

       经研究,按照氡异常与地震发生的时间关系可以把氡异常划分为四类(图7-4)。一类是跳跃变化的异常,上升、下降幅度很大,如北京市北部的怀柔区4.5级地震前在东花园井测到的异常曲线[图7-4(a)]。第二类是氡异常平稳上升,如河北省中部的文安县4.5级地震前河西务井的异常曲线[图7-4(b)]。第三类是氡的低值异常,如河北省南部的沙河市5.7级地震,在距沙河35km的武安县观测井出现的氡异常曲线[图7-4(c)]。四类是氡异常突然涌动,造成尖峰异常,如四川西北部的炉霍县(距汶川250km)7.9级地震前[图7-4(d)],在姑咱泉观测的氡异常相对变化达128%。

       地震的孕育过程不同,也就是能量的积累时间长短不等、震源深浅不一,所以氡异常出现的提前时间也不相同。时间长的可达几年,短的只有几天。

       2.氡异常出现的时序

       地震孕育过程引起氡气析出,在距震中不同距离的观测点出现氡异常是同步同现还是有先后次序,对临震预报有重要意义。

       大多数学者根据经验认为距震中不同的距离上,各观测井的水中氡异常有一定的同步性。氡异常出现较为集中的地区,当作地震可能发生的地区。1969年7月18日发生的渤海7.8级地震,在震前8~9个月(1968年10~11月),各远近井孔普遍出现氡异常,并缓慢上升;直到震前3~4个月(1969年3~4月),均出现急剧上升之后的高值波动,直至发生地震,这是临震预报的主要依据。

       有人认为恰恰相反,异常出现的时间先后不一(李宣瑚,1984),似有由震中向外传递的特点。唐山地震前,华北出现大面积氡异常,临震突跳时间不同步。与上述情况相反,由外围逐渐逼近震中,而后向外传递扩散。

       唐山地震前出现氡异常的顺序是:1975年8月10日天津塘沽、田疃先出现异常;10月15日河北唐山出现异常;12月10日天津宝坻出现异常;1976年2月10日北京管庄出现异常;当年4月10日在河北怀来县官厅水库东岸东花园出现异常,是由震中向外扩散(图7-3)。路线正好是依照天津-怀来的北西向构造线。据此计算的氡传播速度平均值为37km/月。当年云南龙陵县发生的7.4级地震和四川松潘发生的7.2级地震,水中氡异常传播的速度都是30km/月。

       3.氡异常预测地震的方法

       根据氡异常进行地震预测,一直是经验判断,也就是把氡异常出现集中的地区作为强震可能发生的地区。近年来有人从统计学出发提出氡异常动态图强震预测方法(邢玉安等,2000)。

       (1)氡异常动态图的制作

       首先采用13点滑动平均法,根据下式计算氡观测值的月滑动平均值( ):

       放射性勘探技术

       式中:Ck——氡异常观测值的月平均值。

       采用滑动平均值,实际上消除了偶然跳动和年变化,突出了氡异常的真实性。再根据滑动平均值计算氡的背景衬度(Ri):

       放射性勘探技术

       式中:C0——氡的背景值;一般取氡异常变化前地震平静年的平均值。

       公式(7-2)就是氡观测值的月滑动平均值( )相对于背景值的变化率,即衬度。

       用衬度(Ri)作平面等值图,对每个观测井每月做出一幅氡异常的动态图。

       (2)氡高值异常区与强震中心的关系

       多次氡异常的统计资料表明,氡的高值异常区中,衬度Ri≥0.06的地区是强震前有征兆表现的地区。Ri值与震中的关系可分为以下两类:①区内型:指地震中心出现在氡异常之内,但不一定出现在氡异常的最高点,往往有所偏移,如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1989年山西大同6.1级地震;1995年云南孟连7.3级地震,异常中心在东北46km处;1996年云南丽江7.0级地震,异常中心在南方48km处。②区外型:即地震中心不在异常区内,但在一定的区域之内。如1995年云南武定6.5级地震,武定没有氡异常出现,震前在东南方相距186km的米勒县出现氡异常,武定县和弥勒县同处于滇东地震带;因此认为氡异常与地震存在相关性。类似这种情况的还有云南澜沧县7.6级地震和1998年河北省张北县6.2级地震。

       氡异常的出现时间和出现地区与地震中心的关系和地震例子列于表7-3。

       表7-3 氡异常动态图强震危险区预测结果

       注:距离为0km者,表示震中落在预测的危险区内。

       由表7-3可见,预测有强震而没有发生地震的例子和无异常而发生地震的例子都是有的。这说明用氡异常预测地震仍然具有不确定性,也进一步说明地震预报的复杂性。由于地震预报具有向社会发布危险信号的功能,如果一旦发出危险信号必然导致社会恐慌心理,对于经济发展会造成一定的损失。所以根据氡异常预测地震的风险性很大,这就是政府一般不轻易发出地震(特别是强震)预报的原因。如2008年“5·12”地震后,甘肃曾以省政府名义发出6级强余震的警告,果然发生了4.7级余震,三天后警报解除。

       (二)用于地震预报的氡的测量方法

       以上所述的测量水中氡的方法与寻找铀矿测量水中氡的方法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地震预报的测氡都要选择在活动断层地区,设立专门的观测站,连续测量氡的浓度变化。

       在中国和俄罗斯测量地下水或地下热水中氡浓度比较多,其他国家测量土壤氡浓度比较多。土壤(岩石)氡和地下水中氡在地应力积累的过程中,因产生了弹性波、声波和电磁波波场的挤压下析出,波场越强析出的氡浓度越高。所以在爆发地震前波场增强,出现了氡浓度突跳。

       值得注意的是,测量地下水中氡浓度的观测点,应该放在地下水面比较稳定的地方。如果地下水面变化过大,将带来极大误差。

       1996年俄罗斯地震学家在天山地区第一次根据测量中子进行地震预报研究。通过对该地区高中子通量的异常与附近地震台测得的120km以外的震感较强的地震进行相关分析,在119次地震中,在震前24h,观测到中子通量高涨的有85次,占地震总数的72%。中子通量测量提出了地震预报的一个新的方法。

四川汶川余震最大是几级?

       四川泸定地震之前出现了一些预兆,没有引起人们的警觉,是因为这些预兆只不过是事后诸葛亮,这只不过是地震发生以后,人们根据之前发生的一些异常现象来推测可能会发生地震,其实并没有任何有效的预警作用。

       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县发生了6.8级地震,又一次造成了很多人员伤亡和财产的损失。在地震发生的前一天,有女子曾经拍到当地的湖面,有很多鱼儿纷纷跃出。有不少人就对此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这样的预兆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普通人不懂,难道专家不懂吗?难道不能够及时让人们撤离吗?

这些所谓的地震预兆,并没有明确的指向性。类似鱼儿跃出水面,蚯蚓纷纷爬到水泥地上,这种所谓的异常现象,并不一定只是由于地震才会出现,其他情况也会出现,因此它不能够作为地震预兆的唯一标识。不具备唯一性,不能够因为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就确定地震一定会发生。而且这些异常现象也不能够确定地震的范围。大面积进行人员迁移没有准确的方向,如果一不小心迁到了震中,反而会造成更严重的损失。

地震区人民收到预警

       地震发生后四川很多人都收到了地震预警。当时上面提示着多少秒后发生地震。从事地震研究的专家曾经表示,如果人们能够提前3秒得知地震的发生,则可以降低13%的伤亡率,如果提前10秒就可以降低26%的伤亡率。在此次地震中,四川地区的很多人都收到了信息,成都的王先生收到的信息中是这样提示的,地震波到达还有50秒,他利用这50s到达了安全的地方。

地震预报和地震预警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情

       地震预警指的是地震发生后对可能出现的震区进行提示,因为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在3~6千米每秒。利用现代科技进行传播,则可以打一个时间差。让人们提前做出准备,但其实地震预警是存在盲区的。一般处在地震最中心的人们可能已经感受到了地震的来临,但是之后才收到信息。这主要是因为对于地震的监测需要多个站点进行连续监测,才能够做出准确的分析以及预测,但是现在的站点虽然已经很普及了,但是密度还是不够,所以系统处理时需要一定的时间,就在系统对信息处理的这段时间内,震中已经发生了地震。?

地震预报指的是提前预知地震的发生,这件事情现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做到。主要是因为地震的预兆性没有那么明确。而且可能是因为现在的科学技术还达不到,期待未来科学技术能够有一个飞跃,能够准确的预报地震,就像预报天气一样。

降低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刻不容缓。我们都知道四川处在地震带上,地震发生的次数比较频繁,但是将四川省的人民迁出地震区又是不太实际的,因为四川是天府之国,物产资源丰富,而且人们在这里生活久了,也舍不得离开,因此我们可以从别的方面来降低地震造成的损失,比如说对于处在地震带上的房屋进行抗震改造,提高其在地震中的平稳性。另一方面要让人们不害怕地震,知道如何在地震中自救。

9级地震是什么概念?

       都是4级以下,汶川8.0级地震后,根据中国地震局和四川省地震局的安排,四川省地震局测绘工程院完成了龙门山断裂带及附近的5个跨断层短水准测点的应急观测任务,其中双河是汶川地震后复测次数最多的场地。通过对双河跨断层短水准应急观测资料的分析,提取汶川余震监视期内出现的异常情况及与中强余震的关系进行讨论,为今后强余震的预报总结经验。分析结果认为:双河跨断层短水准定点观测反映了强震发生后断层的蠕滑特性,较好地描述了中强余震发生前跨断层垂直形变异常形态,为余震的监测预报积累了一些经验。_关键词:汶川8.0级地震;强余震;双河;跨断层水准_中图分类号:P315.72_+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66(2010)04-0269-05__0 引言_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震惊世界的8.0级地震。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地震局根据中国地震局的应急安排很快对地处龙门山前山断裂带南段震中距为42 km的双河跨断层短水准场地进行了震后第一期应急监测,通过观测发现该场地受汶川强震影响非常明显。_为监视强余震的发生和震后断层的活动特性,观测人员于2008年5月22日开始对双河场地进行每天两个往返定点水准测量和近半年的应急观测。观测发现,该场地短水准资料反映了该处断层在汶川地震的强余震发生前,有较好的前兆异常出现,为强余震的判定和了解龙门山断裂带震后的活动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资料。本文对该场地在汶川8.0级地震的强余震监视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以期为今后强余震的监测和预测提供一些信息和经验。_1 双河场地概况_双河跨断层短水准场地位于四川省大邑县双河乡,场地跨越龙门山断裂带中安县—灌县断层中段的双河断层(周如品等,1986;张永久等,2007)。该断层总体走向N35°E,垂直断距达500 m,是一个区域性大断层,是龙门山褶断带与成都凹陷盆地的分界线,地质史上有着明显的控制性,大致形成于印支运动晚期。场地跨越处断层产状N35°E/NW∠70°,走向N30°~40°E,三迭系上统须家河组(T3X)灰岩(上盘)逆冲于侏罗系沙溪庙组(J2S)砂岩(下盘)之上。断层通过之处,岩石挤压剧烈,由构造角砾岩、压碎岩和挤压片理等构成宽达百米的破碎带。断层具有压性特征,有强烈的新活动性,在近代曾发生过多次中强地震。_该场地由两点构成单一水准测线,1号点位于断层上盘,2号点位于断层下盘,场地布设情况详见图1。图1 双河短水准观测场地布设图_Fig.1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short_line leveling_points at Shuanghe site双河场地建于1977年6月,1977年7月15日开始观测。至今已积累了30多年的观测成果,但因种种原因,资料连续性不好,观测周期也较少,正常情况下,每年应进行3个周期的跨断层水准重复测量。2 汶川地震前后资料情况_1977年始测以来水准资料在2 mm范围内波动变化。由于1991年以前的观测周期不固定,因此看不出明显年变形态,1993年后监测周期相对固定,并时有加密监测。1977~1994年间为0.06 mm/a的张性变化,1994~2008年间为0.14 mm/a压性变化。观测资料表明汶川8.0级地震后该处断层上盘相对下降,达7.76 mm,突现了此处断层受汶川8.0级地震影响的张性活动特性(图2)。这与汶川8.0级逆冲型地震的形变特征相矛盾,分析其原因,笔者认为汶川地震虽是逆冲型地震,其破裂位置主要发生在龙门山断裂的中央断裂和前山断裂中北段区域(徐锡伟等,2008),而跨断层场地附近均没有明显的地表破裂现象发生(苏琴等,2009)。在汶川8.0级地震挤出破裂的同时,双河场地断层产生张性活动,发生同震变化。图2 双河短水准汶川8.0级地震前后观测曲线图_Fig.2 The observation curves of short_line leveling_pre and after the _M__S8.0 Wenchuan_Earthquake at Shuanghe site3 双河短水准应急观测资料与汶川8.0级地震强余震监视汶川8.0级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地震局测绘工程院于2008年5月18日进行了震后双河测点跨断层水准第一期监测工作。监测结果显示汶川地震导致该场地断层有7.6 mm的变化。2008年5月22日开始对双河场地进行每天两个周期的定点监测,监测40多天后,由于余震已慢慢衰减,又改为每7天监测两个周期,直到2008年12月30日结束应急强化观测。至此该场地震后跨断层短水准就有两种形式的资料:一是定点定时观测资料,二是流动定点不定时观测资料。下面分两个阶段讨论这两种资料在汶川8.0级地震余震监视中的作用。_3.1 汶川8.0级强余震监视的第一阶段资料及异常情况为监视断层在强震后的活动情况,为汶川大震的强余震的预测提供依据,双河跨断层短水准震后应急观测第一阶段任务是定点观测,每天上、下午各进行一次往返测量,共完成91期监测任务。图3 双河短水准汶川8.0级震后_应急定点观测曲线图_Fig.3The_emergency_observation_curves_of_short_line leveling after the _M__S8.0 Wenchuan_Earthquake at Shuanghe site图3是汶川8.0级强震后第一阶段观测资料变化曲线图。表1是在汶川8.0级强震后双河跨断层短水准第一阶段监测时出现的异常以及对应的中强震情况。从图3和表1中可清楚地看出:_(1)双河跨断层定点水准测点有较明显的日变规律,其观测曲线变化形态为上午上升、下午下降,正常情况下上升—下降幅度为0.2~0.3 mm左右。_(2)双河测点跨断层短水准定点观测曲线在余震区发生4.5级以上地震前均有较明显的前兆异常出现,异常持续时间为1~3天,异常持续时间与震级大小没有明确的关系。_(3)异常表现形势主要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日变反向型,即上午上升、下午下降的规律被打破,曲线表现为应上升时下降,应下降时则上升,这种情况在主震发生一个月后出现的频率较高,如2008年6月17日~2008年7月5日,余震区共发生了5次≥4.5级地震;第二种情况是日变消失型,即曲线不上升也不下降,而是稳定在一定量值上微弱波动。这种情况在强震后一个月内比较明显,且出现异常后大多对应5.0级以上强余震。如2008年5月26日~2008年6月12日发生的6次强余震中就有4次异常表现为日变消失,且大多是5.0级以上强余震,只有一次4.5级地震。_(4)双河测点跨断层短水准定点观测出现异常所对应的地震空间分布规律性不太好。余震区不管是北段发生强余震还是南段发生强余震,双河定点观测资料均会出现明显的异常,但很难就异常特征来判定未来发生强余震的准确地点。3.2 汶川8.0级地震强余震监视的第二阶段资料及异常情况汶川8.0级地震后,双河跨断层短水准应急观测第二阶段任务从2008年7月9日开始至12月30日结束。该时段内每周进行两次(约每3~4天一次)往返重复测量,共完成51期监测任务,目的是监视断层在特大地震发生后一个月至半年的时间内的活动情况,为强余震的预测提供前兆依据。_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页码:269,270,271,272,273原版全文图4是汶川地震后第二阶段观测资料变化曲线图。表2是双河跨断层短水准在汶川地震后第二阶段监测时段出现的异常及对应的4.5级以上中强地震情况。分析表2和图4可得出如下结论:_(1)汶川8.0级地震后,在余震区每次发生4.5级以上中强余震前,双河短水准应急观测变化曲线均会出现异常。异常持续时间与地震大小有一定的关系。异常持续时间长,震级就大,反之持续时间短则震级相对较小。一般来说,在主震后50~180天时间内,异常持续3~4天发生的地震在4.5~4.9级间,而5.0级以上地震则大多发生在异常持续6~14天时间内。_(2)一般情况下出现异常后均有4.5级以上_ 地震发生,如果出现异常却没有发生4.5级以上地震,那么之后将连续发生多次4~4.4级地震。_(3)异常表现形式大多为曲线维持在一定量级上作蠕动变化。强震发生后,每期跨断层观测资料理论上都应监测到断层的即时活动性或因气象、误差等产生的变化,而当断层蠕滑活动时,传递到地表监测的信息为观测值无正常的活动变化,当这种正常的变化连续消失时,即判定为蠕滑。_(4)异常特征与余震的准确地点相关性不太好。根据异常特征判定准确的发震地点比较困难,但大多能判定余震区将发生中强震。发震地点的不确定性为汶川8.0级强余震的预报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4 结论与认识4.1 结论双河跨断层短水准测点较好地反映了汶川8.0级强震发生后断层的垂直形变活动特征,描述了余震区发生中强余震前跨断层短水准资料的异常特性。_(1)第一阶段定点连续观测与第二阶段应急流动观测成果均反映出:在汶川主震的中强余震发生前观测资料出现了明显且直观的异常,异常表现形态大多为观测曲线日变消失(连续定点观测)或蠕动变化(流动应急观测),表明在主震发生后45天内,断层破日变后伴生中强余震,主震发生后50~180天时间段内断层垂直活动停止滑动后伴生中强余震,且断层的垂直活动停滞时间与震级有一定的联系。_(2)两种观测方式均反映出跨断层垂直形变异常特征与中强余震的发生地点没有太大的相关性,要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结合其它方法来进行认真的综合分析和研究。_(3)随着汶川地震的余震逐步衰减,跨断层短水准观测资料表现出来的异常形态发生较明显的变化。定点形变观测在震后一个半月内具有较好的前兆预测意义,其预测概率为0.69;应急观测(7天/2周期)在主震后50~180天内具有较好的前兆预测意义,其预测概率为0.56;强震发生半年后,主震区余震逐渐减少,跨断层垂直形变观测曲线则逐步恢复到正常的断层活动形态,但震时产生的永久性形变仍然继续存在(这里的正常年变只是相对震前的年变化形态而言)。_4.2 认识_由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强余震的发生与断裂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一次强震发生后,震中能量的释放触动了断层的滑动。它和余震是一种共生现象,是大震之后应力调整过程中的两种应变释放形式(刘玉权等,1988;李杰,赵金花,2001)。_跨断裂地形变测量结果反映地面断层活动特征。可以设想它是由断裂深处首先破裂面向上传播的结果,即断裂活动是地震的续发现象。汶川8.0级强震后,强大的能量致使距震中42 km的处于龙门山前山断裂尾端的双河断层产生7.76 mm的同震变化,其上盘明显下降,但该处断层没有产生破裂,且与震中位置不在同一破裂段上。双河断层受力方式的差异致使其与逆冲型强震的断层活动形态不同。强震破裂段的逆冲力传递到该处转变为拉张力,迫使断层在瞬间产生张性变化。随着余震逐步衰减,断层也随之调整,断层在调整过程中会以余震的形式释放能量,在主震区附近发生余震前,断裂深部的能量逐渐传播,到达双河场地时即表现为一定时间段的蠕滑,蠕滑后即释放能量,此时发生一系列中强余震。而随着余震逐步衰减,该场地表现出的异常也相对减弱,直至逐步恢复到震前的年变化形态,完成了强震引发断层的调整活动过程。__来源:地震研究

我国成功预报地震的实例有哪些?

       9级地震属于极强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350亿吨亿吨的TNT当量,可摧毁方圆数千英里的区域。

       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在实际测量中,震级则是根据地震仪对地震波所作的记录计算出来的。地震愈大,震级的数字也愈大,震级每差一级,通过地震被释放的能量约差32倍。9级地震属于极强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350亿吨亿吨的TNT当量,可摧毁方圆数千英里的区域。

       地震的等级递增时,破坏力就会成正比大幅度提升,5级以后的地震,每提高一级震级,破坏力增加30倍。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0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900倍。

       也就是说,一个6级地震相当于30个5级地震,而1个7级地震则相当于900个5级地震,世界上最大的地震的震级为8.9级。震级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通常用字母M表示,与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有关。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地震时的剧烈摇动约1分钟左右。请躲在结实的桌、台等下面藏身,保护头部。

       关闭火源能防止灾害扩大。应养成习惯,即使是小地震也要立刻关闭火源。

       混凝土建的公寓等,有时会因为地震的摇动而使房门歪斜而打不开。请打开门以确保出口。

       在室外遇到地震时,应注意围墙倒塌,窗户玻璃或招牌等落下。应到安全的建筑物中或附近较大的场所避难。

       百度百科-9级地震

为什么地震来临之前没有人能预测出来?

       (一)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地震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7.3级地震的成功预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海城地震被中国地震界视为里程碑式的事件,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准确预报的强震。联合国迄今为止只承认了这一个准确预报的地震案例。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使可能导致超过10万人的死亡人数降低到1300多人。

       1975年2月3日,工作于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的李志永,结束了对沈阳水库一个月的观测后,到营口探亲。2月4日早上,营口发生了有感地震,他赶到营口市科技局和地震办参与工作。根据地震台源源不断报上来的数据,他在2月4日中午做出了一个重要的推测,在2月4日晚12点左右可能会发生7级以上的大地震。

       在做出这次短临地震预报前,该区地震也引起政府和工作部门的重视。1974年6月国务院转发的中科院的69号文件中,锁定了几个可能发生地震的地区,京、津、唐、渤、张,“立足有震,提高警惕,防备六级以上地震的突然袭击……”。营口地区不断出现地震前的征兆,当地的地震工作者一再推测和锁定大地震可能发生的时间。1975年1月,辽宁省革命委员会发布了地震情况通报:丹东、营口、旅大、盘锦地区有发生5.0~6.0级地震的可能。从2月1日到2月3日,地震监测设备监测到小震增强。

       2月4日凌晨,辽宁省革命委会地震办公室发布简报称,即将发生5.0级以上地震。2月4日早晨7点50分,一场4.8级的地震发生了。这场地震让李志永和近一个月在水库的观测结果以及9年前在邢台地震中所取得的重要经验联系起来。下午市里有个关于地震的紧急会议,李志永的这个推论被在会议上传达,会议要求通过街道办等基层组织传达给市民。

       在海城地震发生之前的那天下午,居民被通知,晚上可能有大地震,必须做好抗震准备,睡觉不能关灯锁门,有的地方甚至通知放映露天**,建议居民不要进屋睡觉等。

       (二)1976年5月29日云南龙陵地震1976年5月,云南龙陵发生了7.3级和7.4级两次地震。这两次地震都是有预报的。1970年5月龙陵地震办成立,1973年曾预报3年内龙陵会发生5.0~6.0级地震的可能性。1975年又预报1年内会发生5.0~6.0级的中期地震预报。1976年4月上旬,土、地、电有异常。4月下旬,水及电流等出现同步异常,经过反复会商认为在6月1日至10日在龙陵县100千米范围内,可能发生5.0~6.0级的地震,并将会商结果上报保山地震办,同时向县委办公室汇报了短期预报情况。5月29日19点左右在龙陵发生5.2级前震,这时在家的李文煌、赵松茂两人紧急会商认为:“大震还在后头。”李文煌马上找到主管的县委副书记,当时的县委书记杨茂春得到消息后,迅速跑到地震办,赵松茂紧急告诉他“大震还在后头”。杨茂春听后,马上回去第一个电话就是让县医院马上疏散,第二个电话告诉**院停止放映,人员要疏散。赵松茂抓紧起草地震预报广播稿。当时李文煌在室外突然看到一条橘红色光带在西北边出现。当即判断这是大震前兆,并跑回值班室敏捷地拉响了警报,紧接着李文煌拿着赵松茂写好的预报广播稿向广播站奔去,行走在途中(19点58分)第一次大地震发生了,广播站被震坏了播不出去。

       龙陵地震办对这次大地震做了长中短期预报,基本上是成功的。因此受到国务院办公厅的通报表扬,办公室受到中央慰问团团长、副总理吴桂贤的亲切慰问。

       (三)1976年8月16日四川松潘、平武地震1976年8月16日、22日和23日松潘、平武发生7.2级、6.7级和7.2级地震,震前地震部门作了预报,政府采取了防御对策和措施,减少了损失。

       1975年11月20日至25日,四川省召开地震趋势会商会议,提出“1976年上半年松潘、茂汶地区存在发生6级左右地震的危险”。1976年1月,全国地震趋势会商会议肯定了上述意见。2月,国家地震局在《关于1976地震趋势的意见》中,指出“在川、青、甘交界一带存在发生较强地震的背景下,尤为值得注意的地段是川北的松潘至茂汶一带”,并将其列为全国第二重点加强监视的危险区。

       1976年6月12日,省地震部门向国家地震局、四川省计委、四川省军区呈报了《关于我省近期震情报告》,提出了“近1~2月内,我省龙门山断裂带中南段,即茂汶、川北—宝兴、天全、芦山一带可能发生6级地震”的意见。6月14日,省地震部门召开了紧急会商会议,发出了《地震简报》第二期,提出了龙门山断裂带中南段,茂汶、北川至康定在1~2个月内,特别是6月下旬要注意,可能发生6.0级左右地震的预报意见。当时提出,主要注意两个地区:一是茂汶、北川、汶川一带,二是天全、泸定一带。第2期地震简报发出后,中共四川省委和国家地震局对此非常重视。6月22日,成都召开了南北地震带中段近期地震趋势会商会议,认真分析和研究了各种异常资料,进一步提出了近1~2个月内(8月底以前)龙门山断裂带中南段有发生6.0级或6.0级以上地震的危险。中共四川省委根据省地震部门的汇报和会商中一些同志认为有7.0级以上地震的意见,在川委发(1976)30号紧急通知中明确提出“我省龙门山断裂中南段近期可能发生7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对测、报、防、抗、救作出部署,要求阿坝、绵阳、温江、雅安、甘孜等地、市、州及有关各县加强党对防震工作的领导,扎扎实实地做好本地区的防震工作。

       1976年7月31日、8月5至6日,四川省地震部门连续召开了专群结合的震情会商会,对专业台站和群众测报资料、宏观异常等进行了分析,并于8月2日、7日接连发出《地震简报》第五、六期,指出在8月份,特别是8月13日、17日、22日前后,在龙门山断裂中南段,茂汝、北川或康定、泸定一带可能发生6.0级或6.0级以上甚至7.0级左右地震。中共四川省委立即指示四川省防震指挥部和四川省地震办公室于8月12日凌晨紧急电告绵阳、阿坝、温江、成都等地、市、州和各地震台站,并转地震危险区各县,自8月12日凌晨起进入临震戒备状态,要求做好人畜转移,邮电、交通、物资、卫生等部门及有关部队做好应急准备,一旦地震发生,立即奔赴灾区进行抗震救灾。

       这次地震预报的成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减少了人员伤亡,3次地震仅造成38人死亡,重伤150余人,伤600余人。若无预报和预防,人员伤亡数将是数倍或更多。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和缓解了唐山地震的负面效应,取得了人们和社会对地震科技人员和防震减灾工作的理解和信任,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友人的赞扬和高度评价,为国家争得了光彩和荣誉,推进了国际的学术交流,先后接待了日本、美国等14个国家的地震代表团21批次。培养锻炼了一支地震科技队伍,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四川省科学大会奖、四川省科技成果一等奖和国家地震局科技成果一等奖。

       (四)1976年11月7日四川凉山州盐源县强震1976年11月7日,四川凉山州盐源县发生6.7级强震。同年12月13日,在原震区附近又发生了6.4级地震。本次地震的成功预报,为地震预报提供了很好的实例。

       盐源—宁蒗地区中强地震与龙门山地震带北段松潘和南端康定地区强震的对应关系、地壳垂直形变长趋势异常、地电阻率趋势性异常、理塘毛垭温泉趋势性异常等异常综合分析研究,在1976年9月中旬,四川省地震局召开的川西南地区震情会商会议上正式提出:1976年冬天年底以前,川滇两省相邻盐源、宁蒗一带地区,有可能发生5.0~6.0级地震,应认真注意监视。

       在短期预测意见提出后不久,趋势性异常即开始出现转折,并不断加速上升。地磁低点位移预示可能发生地震的时间已不远了。接着11月1日和2日又先后出现了西昌台水氡突跳和地磁日变形畸变的突出临震前兆异常。认为时机已到,立即组织地震综合分析预报组会商,经分析研究讨论,提出川滇两省相邻盐源与宁蒗一带地区,在11月10日以前最晚15日,有可能发生5.0~6.0级地震的临震预测意见,并立即上报了四川省地震局。

       1976年10月7日,地磁普遍出现低点位移。出现的台站有四川西昌、米易、攀枝花、马边、康定、道孚、甘孜、郫县、马尔康、松潘10个台和云南的下关、昆明、思茅、通海4个台及甘肃兰州、天水2个台共计16个地磁台。其中多数台在14点出现,4个台出现在15点和13点时间。

       四川省地震局接到会商意见后非常重视,省地震局领导指示,通知西昌地震中心站和凉山州地震办公室,要他们认真做好监视,并立即向州领导汇报,注意加强预防。11月7日盐源地区就发生了6.7级地震。

       地震来临之前的征兆(一)地震的宏观异常 人的感官能直接觉察到的地震异常现象称为地震的宏观异常.地震宏观异常的表现形式多样且复杂,异常的种类多达几百种,异常的现象多达几千种,大体可分为:地下水异常、生物异常、地声异常、地光异常、电磁异常、气象异常等. 1、地下水异常 地下水包括井水、泉水等.主要异常有发浑、冒泡、翻花、升温、变色、变味、突升、突降、井孔变形、泉源突然枯竭或涌出等.人们总结了震前井水变化的谚语: 井水是个宝,地震有前兆. 无雨泉水浑,天干井水冒. 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气泡. 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 2、生物异常 许多动物的某些器官感觉特别灵敏,它能比人类提前知道一些灾害事件的发生,例如海洋中水母能预报风暴,老鼠能事先躲避矿井崩塌或有害气体等等.至于在视觉、听觉、触觉、振动觉,平衡觉器官中,哪些起了主要作用,哪些又起了辅助判断作用,对不同的动物可能有所不同.伴随地震而产生的物理、化学变化(振动、电、磁、气象、水氡含量异常等),往往能使一些动物的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发生异常反应.如一个地区的重力发生变异,某些动物可能能过它的平衡器官感觉到;一种振动异常,人要在每秒20次以上的声波才能感觉到,而动物则不然.那些感觉十分灵敏的动物,在感触到这种声波时,便会惊恐万状,以致出现冬蛇出洞,鱼跃水面,猪牛跳圈,狗哭狼吼等异常现象.动物异常的种类很多,有大牲畜、家禽、穴居动物、冬眠动物、鱼类等等. 除此之外,有些植物在震前也有异常反应,如不适季节的发芽、开花、结果或大面积枯萎与异常繁茂等. 3、气象异常 人们常形容地震预报 科技 人员是"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这的确有道理.地震之前,气象也常常出现反常.主要有震前闷热,人焦灼烦躁,久旱不雨或霪雨绵绵,黄雾四塞,日光晦暗,怪风狂起,六月冰雹等等. 4、地声异常 地声异常是指地震前来自地下的声音.其声有如炮响雷鸣,也有如重车行驶、大风鼓荡等多种多样.当地震发生时,有纵波从震源辐射,沿地面传播,使空气振动发声,由于纵波速度较大但势弱,人们只闻其声,而不觉地动,需横波到后才有动的感觉.所以,震中区往往有"每震之先,地内声响,似地气鼓荡,如鼎内沸水膨涨"的记载.如果在震中区,3级地震往往可听到地声.5、地光异常 地光异常指地震前来自地下的光亮,其颜色多种多样,可见到日常生活中罕见的混合色,如银蓝色、白紫色等,但以红色与白色为主;其形态也各异,有带状、球状、柱状、弥漫状等.地光多伴随地震、山崩、滑坡、塌陷或喷沙冒水、喷气等自然现象同时出现,常沿断裂带或一个区域作有规律的迁移,且与其他宏观微观异常同步,其成因总是与地壳运动密切相关.且受地质条件及地表和大气状态控制,能对人或动、植物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6、地气异常 地气异常指地震前来自地下的雾气,又称地气雾或地雾.这种雾气,具有白、黑、黄等多种颜色,有时无色,常在震前几天至几分钟内出现,常伴随怪味,有时伴有声响或带有高温. 7、地动异常 地动异常是指地震前地面出现的晃动.地震时地面剧烈振动,是众所周知的现象.但地震尚未发生之前,有时感到地面也晃动,这种晃动与地震时不同,摆动得十分缓慢,地震仪常记录不到,但很多人可以感觉得到. 8、地鼓异常 地鼓异常指地震前地面上出现鼓包.1973年2月6日四川炉霍7.9级地震前约半年,甘孜县拖坝区一草坪上出现一地鼓,形状如倒扣的铁锅,高20厘米左右,四周断续出现裂缝,鼓起几天后消失,反复多次,直到发生地震. 与地鼓类似的异常还有地裂缝、地陷等. 9、电磁异常 电磁异常指地震前家用电器如收音机、电视机、日光灯等出现的异常.最为常见的电磁异常是收音机失灵,在北方地区日光灯在震前自明也较为常见.

        (二)地震的微观异常 地震的微观异常,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地震活动异常:大小地震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大地震虽然不多,中小地震却不少,研究中小地震活动的特点.有可能帮助人们预测未来大震的发生. 2.地形变异常: 大地震发生前,震中附近地区的地壳可能发生微小的形变,某些断层两侧的岩层可能出现微小的位移,借助于精密的仪器,可以测出这种十分微弱的变化,分析这些资料,可以帮助人们预测未来大震的发生. 3.地球物理变化: 在地震孕育过程中,震源区及其周围岩石的物理性质可能出现一些变化,利用精密仪器测定不同地区重力、地电和地磁的变化,也可以帮助人们预测地震. 地下流体的变化: 地下水(井水、泉水、地下岩层中所含的水)、石油和天然气、地下岩层中还可能产生和贮存一些其它气体, 这些都是地下流体.用仪器测定地下流体的化学成份和某些物理量,研究它们的变化,可以帮助人们预测地震. 地震预测是一个全球性的科学难题,主要是三个地方.第一,地震过程的复杂性.地震是地壳构造运动的产物,但是在地底下,地壳分布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况,构造活动的性质、强度,我们现在知之甚少.我们对于地震发生的规律的认识非常少,认知程度非常低,这种情况下,我们缺乏对地震规律和地震机理的认识,大大限制了我们对地震的预测能力.第二,地壳深部的不可入性.因为地震发生在地下十几、二十几公里的深度上,我们现在人类还不能把仪器设置到地下深部进行探源,限制了我们对地震过程的监测,我们现在只能是在地表面设一些台站,现在数量也有限,密度也相对比较低,跟地底下的联系只是一些经验性的推测,用这样一个过程去研究和预测地底下地震的过程来说,无论是从理论上、方法上还是技术上都有很大的难度.第三,地震事件的小概率性.地震本身比较多,但是对于每一个地区来说是几百年一遇甚至是千年一遇,限制了我们对地震观测的资料积累,因为不同地区还不一样.所以这些科学难度决定了我们地震预测的科学水平还是非常低.各个国家都把地震预测作为一个科学 探索 ,地底下到底是什么结构,如何进行地震过程观测,都设置一些实验场,取得了一些经验,上升为理论,慢慢解决地震预报的问题.我们采取了边观测、边研究、边预报的办法,我们把地震预报作为一个任务,作为一个国家任务来对待.

       地震预测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世界难题,其原因主要有3个: 地球的不可入性 、 地震的小概率性 及 地震孕育规律 的复杂性。

       首先,地球的不可入性。 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8千米,地球内部分为四层:地壳、地幔、外地核及内地核。其中地震发生的深度范围为地壳及上地幔(700千米以上),但是人类通过钻孔最多只能深入到地下14千米。实际上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鸡蛋,地震的孕育是在蛋壳和蛋清,但是目前人类连蛋壳都没有打透,因此人类很难真正了解地球内部能量变化、物质变化及物质运移的状况。这给地震预测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1918年至1945年世界地震年发生频度

        其次,地震的小概率性。 从上表可以看出,虽然每年全球发生的地震个数很多,据统计大概有400万个之多,但是大地震个数并不多。这同样给地震预测带来很大困难。类似于医生治病也需要积累大量病例,而现在大地震的病例很少,显然会增加预测的难度,而狭义的来看,地震预测其实就是预测大地震,发生众多的3级及以下的地震,虽然病例很多,但是由于几乎没有震害损失,因而没有减灾意义。

       宏观前兆

        最后,地震孕育规律的复杂性。 地震的前兆有很多种,但是无论是包括地声、地光、动物异常等的宏观异常,还是包括测震、形变、电磁及流体的微观异常。都不能进行确定性的预测地震的时间、地点及震级。同时不同的地震也有不同的异常组合。因而,人类对地震的观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总之,在目前的情况下地震预测还达不到气象等预测的水平。但是随着 科技 的发展、人类观测资料的积累和在此基础上对地震孕育发生机理的逐步深入的认识,地震预测的水平一定会越来越高,人类防震减灾的能力也会越来越高。

        这里之字没提地震仪;没提《张衡传》。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何传承、发展?是范晔《张衡传》把“地震仪”传承下来:(1)龙与铜丸,古代龙是天上,嘴里铜丸是天上信号。(2)蟾蜍是地上的,天上的龙接收信号,传递给地上能接收到信号的蟾蜍,(3)很关键的是牙机,是信号调控牙机,没有信号地震仪就没有意义,这个信号还是预报信号,张衡人还去早了,返回的人,后面又跟着来人,通报地震灾情,说明地震灾情出现,滞后信号出现,这是中国《张衡传》传承内容之一。 “地震仪”雕刻的动物,不是常规状态下动物,是接受信号出现惊恐状态动物,人们看到动物这种状态,就知道有震灾了。我们都知道动物与地震亲秘关系,世界科学界认可动物预报,不知道预报方位,不知道动物信号。 中国科学家应该把传统文化摆在最高位置,因为中国文化起源于自然现象,返回来又可以解释自然现象,也就是自然科学蜕变出中国文化, 历史 上周公“天尽头”;范晔笔下“候风”都是古代天文科学文化,伏羲先天八卦,不能理解常规的天、地、水、火、山、泽、震、巽,这是特殊现象才有意义。震不是代替雷;巽不是代替风,震是震爆是拉磨雷,巽是台风,巽与震的关系就是对应矛盾关系。巽的出现就是震的中长期预报。地震是不能预测,但是可以预报,并且更能够预防,防御地震首先成认震的存在,建筑才能避震,预报雷爆是未来几天,预报地震也是未来几天,避雷针解决建筑避雷,屏蔽流候“候风”,解决建筑避震技术。 谁看到请转发,候风尼伯特孕育很久,已经推迟出现,尼伯特拐弯处指向西北,尼伯特你的台风眼太可怕,超级危害,最好你落脚无人区。

        地震是在地下气流没排出,地质板块引起磨擦产生热量冲击波,如火山爆发引起强大威力!比如一个窨井年生久了井下储存气体丢一个鞭炮会把窨井盖飞很高会导自附近窗子玻璃震碎!一个 汽车 胎破裂在行驶中会飞十几米高这也是气流冲击波原理!一个蒸汽锅炉发生泄漏能把整个厂房炸成废虚这也是汽流冲击波也与地震相同!为什么有些厂方产品要求抽过真空?就是遇防运输过成中发生爆炸,为什么电视荧光屏是真空?没有真空显像管无法显示画面。一旦横输出发生泄漏电量啪,啪响这时很危险继续使用随时发生爆炸可能性对人员造成伤害包括家里其它电器的毁灭这些都是气流威力!为什么煤矿瓦丝爆炸发生强大威慑力,为什么在矿下上百米深度爆炸?为什么不在面因为排气,排风力强什么气流都扩散了!这也是地质学,地理学推算原理!

        我的视频 (41)

       因为人的可闻声波是20赫兹~20000赫兹之间,而地震则是次声波,它低于了20赫兹,所以人类听不见,但是有一些动物的听力比人类好,像狗,猫,等,所以他们能听见,但是次声波是可以杀人的,如果人类都能听见次声波,不仅会对身体有伤害,还甚至可能死亡

        应该有人能预测出来。但是这牵涉到不少方面的问题。因为谁也不知道地震何时到来,如果一旦误报,造成 社会 秩序混乱,那就是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吃不了兜着走,不会是一个伪命题。唐山大地震两年前的海城地震,则是有人敢于承担责任,即时发布通知,当机立断的撤离群众,把自然灾害的损失,降到了最低。当时,这曾经做为抗震救灾,科学预报地震的成功范例,被广泛推广学习。

        地震一般都是不可预知的,在汉代发明地动仪后这个领域一直没有进展,谁能研究预测出地震的发生,那怕提前半小时知道,都是可以预防重大人员伤亡的大功德!预测地震和癌症疾病一样人类一时还无法突破!

        一次例外:2007年6、7月份,就有人指出:严防中西部大地震。因为中国坐落在太平洋,印度洋板块上,而唐山大地震已过去三十余年了。2008年5月12日果然爆发了大地震。当地居民不可能长年累月日日夜夜防地震,但国家是有防备的。

       好了,今天关于“预测四川9级地震”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预测四川9级地震”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